希沃名師杯 | 黃柏林:要以教學視角研發工具
“我們一直堅信——為教師賦能。要站在師生的角度理解教學,要以教學視角研發工具。”
12月9日的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探究研讨會暨“希沃名師杯”全國互動教學創新大賽頒獎典禮上,希沃教務事業部産品總監黃柏林,向我們分享了小應用、小數據帶來的改變,講述了希沃“以用戶為核心”的理念。
以下為黃柏林總監發言
預計閱讀時間:8分鐘
以小應用、小數據,助力融合創新
黃柏林
大家好,非常感謝主持人的介紹。非常感謝剛才陸炳康副校長用了我們的希沃白闆做彙報。有在座老師的支持,讓我對目前所做的事情有了更堅定的信心。
在正式開始之前,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,一年前,我從廣西的學校調研回來,路上碰到一位老師。他在車站,一邊拿着小本,一邊對着電腦,非常認真。
我湊近一看,原來他在用希沃白闆備課,很生疏的樣子,我有些驚訝,因為當時我們用戶不算多。他剛聽完一場培訓,小本上密密麻麻記了很多要點。
看到他教齡蠻大了,我問,為什麼還要接受一個新事物?他說的話讓我有些觸動:
“我本來也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态去聽課,但聽着聽着,發現我多年來一些教學模式的探索是可能在這上面實現的。”
今年我打電話回訪他。他告訴我,他不僅在用希沃白闆,還在當地學校開展了30多場培訓。他還因此擔任了本校信息管理的工作,學校超過一半的老師已常态化使用希沃白闆授課。他自發成為我們的推廣大使,而且我們完全不知道。
我接着問,為什麼短短一年的時間,希沃白闆在你們學校的推廣如此順利?他說,希沃白闆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“生成性”,可以滿足課堂中學生各種各樣的變化。這個故事給我啟發非常大。
一
“生成性”,其實就回到希沃白闆的最初定位:為互動教學而生。什麼是互動?互動指的是老師和學生、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。但互動的前提是效率,因為互動需要更多課堂時間與課堂容量。我們做希沃白闆的出發點之一,就是提升備授課效率。
以前白闆軟件操作較為複雜,底下還有一排特别複雜的工具欄,使用起來不是很便利。課堂隻有40分鐘,不可能在與工具的交互上耗費太多精力。于是我們反思,應該如何改進呢?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分離備授課。
這是希沃白闆0.1版本,它讓備授課在産品結構上分離,向老師提供一個非常強大的備課端、同時又為老師提供一個極簡單的授課端。老師隻需要點擊【開始授課】就可以一鍵無縫切換,打造一個高效課堂。

産品早期,我發現老師普遍是帶着U盤去上課,但U盤壞了、中病毒,或忘記帶。這類情況常常發生,一旦出現就一起教學事故。我們在想,能否讓老師擺脫U盤。
于是我們研發了【雲課件】,幫助老師們儲存所有的課件。我們又發現,課件雲端化不僅可以讓老師擺脫U盤,甚至還起到教研的作用。比如基于雲課件的【課件分享】和【校本課件】,可以讓EN5變得更有教研價值。
進而,我們又打通了通用文件的存儲。在多媒體資料夾裡,老師可以把圖片、音頻、PPT存進去,下載下來形成多端聯動。我們希沃白闆手機端也準備發布資料夾功能,意味着老師日常拍攝的所有教學相關資料都可以放進資料夾裡,并随時調用。

除了通用文件,有些老師可能會說,編輯一個課堂活動的時間與精力成本特别高,能否也通過這種方式儲存下來,提高效率?
我們确實做了這件事情。複雜的課堂活動,隻要一鍵點擊上傳至【我的活動】,就能永久存儲。老師可以自己命名,并打個标簽。形狀也是同樣的道理,比如畫了一個複雜的台燈,我們隻需要一鍵上傳到【我的形狀】,在形狀模塊裡就可以看到它了,現在這個功能也已經上線。
二
除了日常教學,老師們也會走到公開課、比賽、演講的舞台。上台前最大的問題是,訓練台詞。最好的辦法是随手拿着講稿演練。
今年我們還往前邁了一大步,手機版移動端APP發布了。
我們推出希沃白闆手機端,第一步解決的就是課件的随時随地浏覽。基于【雲課件】的同步,手機端最大的用處就是:手機也可以看課件了。
緊接着我們可以做什麼呢?我們注意到,希沃授課助手在老師當中受到熱捧。因為它的四個核心功能,批注、相機、傳屏、攝像讓老師從講台解放,走到學生當中。但假如在這些功能與備授課都可在一個軟件實現,是否更加方便教學?
移動端做了一個大改進,基于4G,把批注、相機、傳屏、攝像四個核心功能高度集成。通過熱點網絡保證連接穩定性,且用4G極小的流量就可以完成移動授課,還能同步雙端的書寫批注。
而手機端還有課件分享、掃碼分享等等功能,方便老師們随時随地分享教學資料。
2016年,希沃白闆發布的時候,我們有3萬用戶。經過兩年的發展,截至目前已有近100萬用戶,發展速度非常迅猛。*
我過來的時候翻閱了一下微博。其實對于希沃白闆的評論非常多。其中翻到一條特别有意思的評論,他說練習希沃白闆時順手用了昊然弟弟的照片,克隆出這麼多男朋友,很開心,因為這幫助了他做生成性教學。還有一位老師,前幾天給英國老師介紹了希沃白闆,初步達成意向,英國老師還邀請他出國介紹。看來希沃白闆還受到國外友人的青睐,這也讓我們十分驚喜。
三
除了備授課,我們也關注老師的教學教研。教學教研有兩個前提,一是豐富的教學資源,二是開放的學習平台。
于是2019年我們聚焦兩個抓手。
一個抓手是快捷生成課件。
我們提供了很多關于知識點的課件素材。老師選中它就可以拿到對應的内容,然後生成一份課件,并且自定義。這對于剛剛起步的新手老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,可以極大減少找資源的時間。
我們為老師提供海量的題庫,學生在學生端做的話可以導出學生報表,呈現測試分數和各知識點掌握的情況,如果根據題目進行分層引導,或許在學生身上會看到不一樣的驚喜。
第二個抓手是更有效地知識傳播。
老師上完了課,需要進行教學反思,有什麼方式呢?錄課成為教研交流、分享的一種模式。
但對于老師來說,如果一個視頻被錄制出來分發出去,學生、其他老師隻能看到一個冷冰冰的視頻畫面,沒有辦法用課件裡的内容,不利于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,隻能按照講述的、劇本式的邏輯去聽,或拉進度條回溯。
于是,我們在年中的時候上線了一個功能——【教學時間膠囊】,它實際上是一個先進的微課工具。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台,提高教師間共享與學習的效率。它最大的不同是,微課内容可交互,包括移動、翻頁、課堂活動等,且是原畫質。
那交互性還能如何延伸?我們又邁向了多端同步。不僅讓一端老師學習,更讓多端共享共創。多端同步包括了書寫、移動,擦除等操作。
舉個例子,現在正構建雙師課堂,利用我們這項技術,學生在這端可以操作課件、書寫問題,那邊老師能即時看到,雙端可同步交互,兩端師生可以無縫共享。我們這項技術就進一步把雙師課堂升華了。
除了畫質和可交互性,我們在它“體積”上也十分較真,希望給老師、學生更流暢的學習體驗。【教學時間膠囊】的“體積”非常小,以20分鐘的課程為例,視頻課程是32兆,如果通過【教學時間膠囊】做出來,畫質是原畫質,課程接近0兆。我們研發了音頻+課件結合的方式,還把課件網頁化,極大地降低了流量和邊際成本,學習共享的效率大大提高。
大家看到,其實我們對【教學時間膠囊】的“較真”,正是朱京曦教授所說的“人本教育”在線上的探索。我們期望,不僅在線下課堂,也要在線上課堂為千萬老師賦能。
四
回到初衷,我們一直做的是提升師生之間共享數據、共享信息的效率,本質上在做一個什麼事情?
其實研發工具産品,最怕的是純做工具,而不考慮“人”本身。
我們一直堅信——為教師賦能。要站在師生的角度理解教學,要以教學視角研發工具。希沃白闆要踏踏實實、誠誠懇懇地“以用戶為核心”,賦能千萬中小學老師,才能被廣大學校和一線老師接受。

最後,我想分享葉聖陶先生的一句話:
“教是為了不教。”
教學不僅為了教授學生知識,更是為了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、情趣,讓其掌握學習方法。技術和工具能做的就是,成為教育這件事的助推劑,乃至成為發動機的一部分。
非常感謝大家,我的演講就到這裡。
- 上一篇:2019廈門五日遊 2019/4/21
- 下一篇:希沃助力全國首個5G+智能教育在廣東實驗中學應用落地 2019/4/10